文稿的写作步骤,打基础的一个步骤就是搜集素材范文。当你接到文稿任务之后,不要着急去写,因为你要知道你要写什么。一般情况下,上级下达任务时会随文附带部门的初稿或素材,也有一种情况,就是只有一个方案,有时候甚至方案都没有一个,这个时候就得靠自己去调度资料或搜集素材了。下面,我主要围绕素材的几个来源来聊一聊,这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十分必要且不能马虎的,甚至有很多的注意事项,涉及到“收”与“抄”的原则。
01 方案文本是“方向”会议或活动方案是我们了解自己需要写什么的唯一依据,当我们着手写作之前,首先要把方案上的几个关键信息提取出来。第一个是会议的标题,这个是我们文稿副标题或主标题的规范表述参考,也是我们得知写什么的依据。
第二个是会议的时间,既是我们在文稿中的时间依据,也是我们在心里谋划和安排写作时间的依据,时间长,那就可以多安排时间作准备,或者先写完其他的材料,如果时间紧,那就得优先安排,且必须尽快着手写作。第三个是日程安排,包括哪些人参加,听众是哪些人,这很关键。这个是我们确定立意站位的重要参考,如果讲话人是参与人员当中职位最高的,那就要把站位提高,有些话就可以讲,如果不是,那就得站位低一点,万不可喧宾夺主,因为领导一般都是很讲规矩的。第四个是其他人的汇报、发言,如果能够拿过来,就一定要拿过来,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,需要吸收进去,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,讲过了的就不再赘述,只作强调即可。
02 部门初稿是“中心”部门的初稿一般都比较烂,这是共识,当然也有个别部门写得还能够上得了台面。对于这份初稿,我们写作时一般都不会在他们的原文上修改,而是另起炉灶,重新写,因为我们不会用他们的文稿。但是,这份初稿里面的内容,是我们参考的唯一依据,我们不能偏离这些内容,也不能漏掉这些内容,首先在初稿上把重要且有实际干货的内容划记出来,留着备用。在写作时,虚的东西可以重写,但是那些划记出来的干货得一字不差地用到我们的稿子里面去,那些内容才是我们文稿内容的中心和重点。之所以要这样来吸纳,主要原因有两个:一是我们并不了解工作内容,而部门是“专家”;二是我们不要去杜撰,避免出现问题,就算出了问题,也是部门的问题,这不是狡猾,这是谨慎。
03 资料调度是“方法”如果部门没有提供初稿,或者初稿的内容太少,或者不是那么全面,你在写作时发现很多内容部门没有提及到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,千万不能“就这样”,而要为领导负责。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调度对接部门,有些内容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,那就要一一进行电话联系,让各个部门马上整理资料报送给你,这样你才能有内容可写,且不会出错。在调度的过程中,个别部门的态度是会有问题的,有时候甚至电话不接、信息不回,这都是常识,所以这个时候要善于借助领导的力量,跟上级去回报,上级必然会给你去解决的。当然,部门特别是办公室主任也很无奈,一般就一个人写,每天要应付很多事务和材料,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控制住情绪,语气要好些,因为同是苦命之人,“相煎何太急”。
04 素材搜集是“辅助”所谓“天下文章一大‘抄’”,这是恰当的,不可能纯原创出来,如果是自己纯原创出来的,必定是水平不高的。但是,要有“抄”的原则,那就是只能参考,不能直接全文或大段大段复制粘贴,这就是抄袭,不是“抄”。说回来,素材占有是写好文稿的重要能力,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里重复过很多次了,这里不再赘述,在这里讲一讲我写材料时是怎么搜集素材的。我一般会把部门的素材初稿打印出来之后,先放着,而是马上去搜集几篇相关的范文,然后就是搜集大量的相关会议通稿,也就是通讯稿,里面虽然没有内容,但是能够看出提纲和标题,所以这些能够供我参考。同时我还有一个素材库,里面很多都是我自己整理过的,所以用起来很方便,里面有买了几个网站的资料,并且上一个公众号就是推送文稿范文的,对于搜集素材有一定的心得。
05 搜集来源是“关键”那么,素材的搜集来源在哪里?我主要指被人的文稿或写法,这些资料哪里来?我跟大家分享三条路径。第一条,是百度搜索+后缀(site:gov.cn),这样会出现官方的内容,那些杂七杂八且要付费的就不会出现了,能够看到各地区的情况,包括全文、通讯稿,这都是宝贵的资源。第二条,是微信搜一搜。现在微信搜一搜我用得多了,主要是因为官媒也都有公众号,有些还只在公众号上发原文,同时越来越多的写作类公众号会更新范文,再有就是最关键的,都可以复制粘贴,这在百度上是做不到的。第三条,就是用好人民网这个大网站,我们打开人民网会有搜索栏,直接搜一搜,这上面有理论文章,有新闻通稿,但基本上是相对严谨的,可以放心参考,有些内容也很全,别的地方找不到的,这里有。总而言之,虽然我本意是讲素材如何搜集,但是还是把素材这一个大环节都涉及到了,正所谓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确实是这样的,永远记住一句话,那就是充分占有素材,是写好文稿的关键。
Copyright ©稿子人之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jango